[獨家]水泥行業推進“兩化融合”正當其時
發布時間2018-02-27 瀏覽次數: 9712 次
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正在全球掀起,為此,美國提出了“工業互聯網”戰略,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而我國則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并已組織實施,計劃利用10年時間,使中國邁入制造業強國的行列。而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藍圖,“兩化融合”是主線,也是必由之路。
所謂“兩化融合”,就是使“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通過設備與設備、人與設備、各種信息化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將制造型企業的各種信息流、數據流通過大數據平臺整合在一個系統中,并通過對數據的挖掘,讓機器、設備智能化,從而實現智能制造。
無容置疑,目前許多大中型水泥制造企業內部搭建了多種信息化系統,各車間底層分布著不同廠商的不同種類的自動化設備與監控系統,這些系統都是面向裝置或設備的,每個系統只能采集或管理相應裝置或設備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部分實時數據,而就整個工廠或車間而言,都缺乏一個統一的、完整的、企業級的實時數據管理平臺,以此來支持多裝置/設備協調優化控制和生產管理實時決策優化,不能最有效發揮MES系統的作用。其次,由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數據有效期短,而且數據量大,傳統的關系數據庫系統不能勝任實時數據的管理,大多數工業企業的大數據采集和挖掘服務不健全,大數據對智能制造促進作用有限。另外,由于各種裝備自身的智能程度不一、系統應用相對封閉、機器產生數據海量等多種原因,工業大數據實時采集和存儲受到多種技術原因制約。工業企業如果能通過提供制造業現場生產設備的信息集成與協議轉換能力,實現不同設備或者管理控制系統的聯通,構建現場通訊協議“倉庫”,從而極大的提高工業大數據采集和設備互聯互通能力,使加工產品本身參與生產制造流程,不僅使生產線和生產設備更加智能化,被生產和加工的產品本身也將參與到被生產的制造的流程中,變得智能。通過建立數據化車間物聯網,實現數字化車間綜合管控平臺為各系統提供數據支撐,實現制造執行系統(MES)與其他系統對接并智能化。
水泥制造行業是中國工業自動化、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的一個行業,許多中、大型水泥生產企業特別是像海螺、中建材、紅獅、臺泥等大型水泥集團公司,其內部都搭建了ERP、OA、DCS、PLC、MES及自動取樣及在線分析系統等各種信息化、數據化管理系統,這些信息系統的運行、使用,確實提高了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及效率,但因每個系統大多數獨立運行,且各系統之間并未實現互聯互通,存在很多的信息壁壘和數據壁壘,使得企業寶貴的數據資源被浪費,更談不上通過對數據挖掘、使用而實現智能制造。
目前,水泥制造企業信息、數據相對集中的中央控制室及品質管理中心,其信息與數據的使用者,他們對信息和數據的性質、優劣及使用,仍大多數通過自身的工作經驗及設備本身對數據的要求進行主觀判斷,然后通過人工干予的方式控制設備的運行,而并沒有通過整合企業各種信息系統于一體的大數據平臺,實現對信息、數據的及時化、智能化處理后自動向MES系統發出指令,從而智能制造。因此,對MES系統各個設備的運行控制,可能受到操作者的工作水平及工作態度等因素的影響,而使得各個設備的運行并非處于最佳狀態,更可能因為人工干予不當或不及時,導致產品質量波動、污染物瞬時排放超標、設備運行工況異常等情況發生。
當下,“兩化融合”、智能制造正在全國如火如荼的展開,為推動“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實現,工信部、各省經(工)信委、各級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均出臺了若干扶持及優惠政策,工信部也提出了從2018年開始,在建材行業大力推動“兩化融合”的意見。水泥制造企業通過“兩化融合”,不僅可以穩定產品質量,提高原燃材料的利用效率,提高設備的運行效率,從而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也可以在中央控制室、品質管理中心、發貨物流中心等車間或部門實現智能制造與智能控制,從而極大的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益。
企業的兩化融合是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環境下,企業圍繞其戰略目標,將信息化作為企業的內生發展要素,夯實工業化基礎,推進數據、技術、業務流程、組織結構的互動創新和持續優化,充分挖掘資源配置潛力,不斷打造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能力,形成可持續競爭優勢,實現創新發展、智能發展和綠色發展的過程。推進企業兩化融合,不僅是技術、設備等等的融合,而且是包括企業的愿景、目標、商業模式、管理體制、文化等等的融合。簡而言之,企業兩化融合就是在信息化條件下,企業實現全面現代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水泥制造行業實行“兩化融合”正當其時!
來源:數字水泥網